房企合作开发后遗症开始爆发了

据称,百润置业是万科的合作方,双方合作开发了多个房地产项目。很多人纳闷,既然是合作方,为什么要公开举报合作伙伴?

问题就出在合作开发上了。房地产行情火爆的时候,合作开发中很多问题都可以被掩盖,但随着行业下行,项目出现亏损,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引入不熟悉的合作伙伴,给项目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无论是龙头房企还是小开发商,都踩过无数的坑。

如果房企没有成熟的合作开发管理体系,那合作就像布满地雷的战区,充斥着危机和对抗。

无论正在读文章的你是供职于大房企,还是小开发商,未来可能都难免会遇到合作开发类项目。这个活儿,到底怎么干才能不踩雷?

明源君和几个亲历过合作开发的“老司机”项目总交流后,总结了这篇干货,帮助地产人避坑!

地产项目的合作开发模式虽然已经出现许多年,但那些长久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停把房企往坑里引。无论投前、投中还是投后,都有各种各样的雷区。

明源君身边凡是做过合作开发的项目总,都表示这水太深了。没有合作管理经验的老总,一个项目做下来得蜕一层皮!那么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些经验不足的中小房企,在做合作尽调的时候经常做不到位,很容易把自己给坑了。

比如有些项目公司存在隐藏的债务问题,前期没发现,也没有在合作协议里设置风控条款。

后期债务风险暴露出来了,房企也跟着被拖累,还没有充分的条款来追究责任,十分被动。

还有地块的外部条件预判失误,也会导致巨大的风险。2年前曾有一家渴望进军华南市场的房企,与一家在当地手握大规模工业用地的实业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开发一个大型工改项目。

但投研小组误判了形势,刚拿下项目数月,该城市就出台了限制“配套宿舍”受让对象的严苛政策。

这批指标的价值几乎腰斩、流动性剧降,导致项目的总货值瞬间缩水,账完全算不过来了!

合作开发经常出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合作方之间对于项目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达不成一致。

这种连战略目标都不一致,基本价值取向都有冲突的合作,很容易引起股东之间的相互牵制甚至使绊,好好的合作变成了对抗!

某Top20房企就曾在湖南参与过一个合作项目,因为与合作伙伴在产品定价上达不成共识,导致迟迟不能销售,影响了回款和交房。

最终不仅合作破裂,还引发了业主集体投诉、维权,严重影响了这个房企在当地的声誉,可谓得不偿失。

有些项目股东明知有操盘与非操盘方的区别,专业线条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先,但就是忍不住插手具体的业务。

曾有项目遇到“管家婆”型股东,不是操盘方但手却伸得很长,坚决不放权!霸道到连2万块钱的案场包装费,都要营销总电话请示半小时,搅得操盘团队苦不堪言……

这是合作开发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本质上是合作方之间信任度不足的体现,股东对前期制定的规则缺乏尊重。

沟通不畅是合作开发过程中最多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项目公司中有来自不同房企的专业人员,有不同的工作体系,如果合作意识欠缺,就很容易出现沟通、汇报上的疏忽。

曾经有个合作开发的项目,两个房企分别负责工程和营销线。开发计划里明明定好了展示区的交付时间,但因各种原因,工期出现了一周左右的延误。

但出现问题后,工程部却没有立刻知会营销部,在开放方案的沟通会议上才说会延迟交付。

因此展示区开放前的整改、包装时间,从10天被压缩到了不足3天,调整节点也已经来不及,整个营销部都崩溃了……

八成的地产合作开发项目推不动,甚至投资失败,其实来来去去都是几个老问题。要想最大限度避坑、顺利达成合作,那么投前、投后都要抓好。

投前的任务是谨慎排查、暴露风险,投后则需花精力去制定完备的合作制度,做好分工、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可以分为5步走:

房企在进入合作开发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合作土地、项目公司财务状况和合作方背景三个方面的尽调工作。

地块调研方面首先要勘察清楚,内部有没有对开发不利的条件,比如高压线、文物等有迁移难度的设施,或旧改项目的旧屋权属不清晰等问题。

针对外部条件,需要重点评估当地政策环境。如果项目有较大的政策变动风险,哪怕地块条件不错,也要谨慎对待!

另外还有很多土地的获取,会涉及到收购项目公司股权。那么需要重点考察对方有没有未披露的债务,或未付款项等。

最后,对于合作伙伴的企业背景,也必须花精力调查,尤其是“地头蛇”型的小公司,更要摸清楚。

一旦发现合作企业存在不良信用记录、较严重的口碑问题,甚至是涉黑背景等,那最好不要合作。否则将会使项目投资风险陡增,甚至影响到自身品牌。

辨别合作方的诚意和背后资源的真伪,这一点对中小房企相当重要,尤其是在自己不是特别熟悉的领域,更要谨慎一些。

比如在工改领域,就出现过许多疑似“空手套房”的谈判。中小开发商做产业地产时经验和资源都很有限,往往容易被一些挂着央企、高校招牌的机构打动,达成所谓的战略合作。

这些机构看似背后有央企背书,资金雄厚、资源丰富,貌似对项目有很大帮助。但实际上他们很多只是想轻资产输出赚管理费,或者靠所谓的科研项目白嫖一个“总部”。

真正愿意出钱出资源,帮助房企解决去化和运营问题的实力机构,并不多见。这需要手握项目的中小房企,更加慎重地去识别真正的合作伙伴。

有些项目合作协议签得极其粗放,没有明确关键的合作细节和约束条。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