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方式下的经营模式Ⅰ:经营工作的三个阶段与三个层次

从企业发展的整体过程看,经历了三个经营阶段,当前我国多数行业中的企业已处于第三阶段的经营要求之下(如下图)。

产品经营属单层次经营模式,主要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以安索夫提出“公司战略”概念为结束标志。现代社会以前,技术发展非常缓慢,加之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缺乏竞争,产品生命周期很长;进入工业时代,技术创新及其应用虽然加快但市场存在广泛空白,同类产品竞争弱,产品生命周期仍然很长。这种情况下,仅以特定产品为对象的经营(产品经营)就可同时满足企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经营需要,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该阶段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在实践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在理论上雷蒙德·弗农正式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关研究参见《【案例】高质量发展经营模式:集中与分散》一文)。

“产品经营+企业经营”属双层次经营模式,从上世纪6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结束标志。上世纪6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趋于饱和,同类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也在缩短,但由于存在广泛的海外市场,产品生命周期得以延长。该时期产品经营虽然尚可满足短期和中期经营需要,但已不能涵盖长期经营,企业持续发展成为实际问题。以“企业”为对象的经营工作(企业经营)受到重视,企业发展战略成为广泛的实践概念。该时期,一方面产品经营进一步加强,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之下,从策略和实操上出现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理论和以菲利浦·考特勒为代表的市场营销理论;另一方面,以企业为对象的经营如收购、兼并、重组、上市等成为常见手段,并出现了《公司战略》(安索夫)以及企业价值评估、资源基组织化经营优势——某设计研究院经营诊断案例化经营优势——某设计研究院经营诊断案例》一文)。

“产品经营+产业经营+企业经营”属三层次经营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深度推进,产品生命周期失去延展空间;同时,后工业时代已形成了强大生产能力,在此物质条件基础上适逢新技术革命,快速创新及其加速应用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式,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进一步加剧。产品经营至此只具有短期意义,从而导致产品经营和企业经营间的中间地带成为“经营空白”。经营工作随之进一步复杂化,以产业为对象的经营(产业经营)成为先锋企业的发家之地和全社会的探索热点领域,盈利模式、业态、商业模式等与之相关的新概念陆续出现(相关研究参见《看不到创新竞争真相,科技创新就带不来发展——市场类型、竞争规则、行为选择》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