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发展别落下极寒地区?

吉林省汽车电子协会秘书长李日光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耐低温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大部分主流车型在低温环境下都能顺畅启动,并能保持一定的续航里程。

不敢开太快、不敢开太远、不敢开空调……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西北等地区,受冬季气候等因素影响,因新能源汽车低温适应性问题导致的用户焦虑普遍存在,甚至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在北方地区推广的一大瓶颈。新能源汽车如何突破极寒“禁区”?《经济参考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11月的长春已步入冬季,一场降雪降温天气过后,换电站前车辆排起了长龙。由于一些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仓被冻住,工作人员在换电池时十分费力,延长了电池更换时间,导致排长队情况发生。

在相关技术持续进步、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使用氛围逐渐“升温”的带动下,吉林省的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从1.2万辆提升到20万辆以上。业内预计,“十四五”期间,包括东北在内的北方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会加快提升。以吉林省为例,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比亚迪、理想、岚图、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品牌早已家喻户晓,奥迪、奔驰、宝马等国际知名品牌也加快了中国市场的推广和产能布局,分享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

长春市电动出租车司机孙德钧表示,驾驶新能源汽车很舒服,样子好看空间大、动力性好功能多,但就是冬季不抗用,续航里程太短,开一会儿电量就不够用了。而换电站一到冬天就排长队,好不容易换到电池,电量也没多少;选择户外充电,续航时间还没有充电时间长。他说:“现在还不是最冷的时候,过一阵子又该怎么办?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开车就再也不用‘战战兢兢’了”。

作为中国一汽的总部所在地,位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长春市同样也在“不甘落后”地加速推广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在出租车、网约车、公务车等领域,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和推广正在不断深入,大街上也能经常看到红旗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穿梭运行。一些市民表示,新能源汽车行驶成本低、科技感强、驾乘体验好,能够满足在城区内的短途代步需要。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普遍面临低温适应性难题。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大都采用锂离子电池,但低温环境下,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能力会降低,容易引起电流损耗增加,导致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出现折损,特别是在极寒气候下,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甚至会停止工作。

时下,新能源汽车的区域发展并不均衡,市场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的主销区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广袤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发展还远远不足,这种不平衡的现象需要高度重视。

据介绍,我

在多年的市场培育和政策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一路“高歌猛进”,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即便在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在大街上也开始多了起来。然而,产销高速增长的背后,也有一些问题和痛点不容忽视。

虽然接受度持续提升,但很多人还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冬季性能心存疑虑:冬天到底能开多远、电池耐不耐用、充电桩好不好找、会不会开着开着就“趴窝”了……记者在北京、天津、新疆等地采访时,部分消费者表示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心态,其中一些人转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决定购买燃油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高速增长,10月分别完成76.2万辆和71.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7.6%和81.7%;出口10.9万辆,同比增长81.2%。

新能源车发展别落下极寒地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