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新叠加服务升维 乡村金融方法论思变

数字金融正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乡村金融在以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借助在模式和技术上的创新探索,机构通过资金、经营等多维度赋能,不仅推动金融服务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在采访和调研中发现:一方面通过与当地政府、团委等部门合作,批量化接入,金融科技在进入乡村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以往所遇到的障碍;另一方面,随着乡村金融的主体不断发生变化,机构在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基础上,也正在不断探索加强小微企业健康经营能力的多种手法。

柳州青年兰优生2015年从上海放弃打工回家创业,进行有机水稻种植。但一开始与单个农户分别合作的模式并不成功,乡亲们不了解有机种植,生产的水稻质量良莠不齐,兰优生很快赔光了启动资金。

“第一次失败后我改善了经营模式,从与单个农户合作转向通过村、屯的党委、大队与农户合作。在这种模式下,组织方可以进行宣教并把关,同时督促实现标准化种植,让水稻品质有了稳定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向老百姓收购稻谷需要全部付现金,因此这个阶段我的资金缺口比较大,也没有什么抵押物。”兰优生透露。

柳州是广西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近年来柳州当地的螺蛳粉、菌菇、水稻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少像兰优生这样的“农业从业者”都遇到了的难题。

共青团柳州市委青年发展部负责人华海涛向记者表示,初创项目多为小微企业,返乡创业青年往往缺乏必要支持,面临自有资金少、贷款门槛高、融资成本高、申请流程久等掣肘。

与最了解青年的组织平台对接,成为金融科技公司走向乡村的一种“快捷”路径。

通过与共青团柳州市委对接,从2023年6月开始,度小满通过“小满助力计划”公益项目开始为柳州当地小店店主、农户发放免息期最长三年的贷款。正是通过这一贷款,兰优生缓解了一部分收购资金的燃眉之急。

近十年来,农村信用体系欠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迥异于城市群体的风控特点让不少机构热情冲入后又很快折戟、退出。这也让金融机构或金融科技公司在进入农村时都更加谨慎。如何选择适合机构禀赋且可持续的模式成为关键。

以度小满为例,其以公益助农免息贷款项目为切口,通过为有资金需求的乡村产业带头人提供免息贷款,实现一带多、多带广。“小满助力计划”公益项目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涉农项目的开展,通常围绕产业,流程上会选择先与所在地政府需求沟通确定扶持地区,然后进行产业调研并到帮扶地点初步沟通,再后信贷部门根据合作方提供推荐名单去实地走访,最终进行风控评估后拟定放款名单。在产品设计上,这种免息贷款的设计额度在1万~20万元,无抵押无担保,可以循环额度,一年一还,最长免息期三年。

上述合作模式与线上线下结合的风控手段,保证了这一业务的公益性与可持续。据了解,“小满助力计划”自2019年推出,累计放款超1.5亿元,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242 个行政村,超15万农户受益。

据华海涛透露,为帮扶青年创业,柳州市近年来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了“青穗贷”“青创贷”“青农e贷”等低息贷款项目,以及“度小满公益助农”免息贷款,累计已经发放贷款2.5亿元,服务带动青年创业就业1000余人。

事实上,类似与当地组织对接进入县域、乡域,是金融机构近年来发展乡村金融业务的一个重要趋势,“机构+当地政府或单位部门”的合作模式被证明是一种可行路径。

有互联网银行相关负责人就曾向记者透露,其所在的农村金融业务,采取的一种主流合作方式是,通过政府将土地确权、农业补贴等公开信息与的数字风控技术结合,帮助银行识别出高质量农户。银行每个月都把农民贷款情况、客户分布、不良率变化等情况通报给县域政府。

记者注意到,在柳州地区调研对象中,不仅包括普通农户、脱贫户,也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乡村新兴经营主体。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近几年在东、中、西部几十个县调研发现了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从事农业的不一定是农民;二是农民不一定从事农业。因此,他也建议用“农业从业者”来替代“农民”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同样研究发现:当前乡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除了农业生产以外,就业和非农产业的收入比例相对高,这也要求乡村数字金融建设要聚焦乡村家庭和小微企业。

张红宇在近期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就向现场媒体表示:上述变化不仅要求乡村金融服务的对象范围要大大拓展,供给的维度也要增多。这一群体的需求正在从单一变为多维度需求——从买种子、买猪崽的借贷需求,到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生产性服务业等各种新产业提供多元支持。

“回乡创业青年,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智力支持和资源引入。”这是华海涛日常工作中一个重要感悟。他告诉记者,返乡创业青年除了资金困难,还面临创业环境不稳定性高、风险控制难、对产业发展认识不全、项目选择难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团委和相关机构帮助他们搭建渠道。

以兰优生为例,其最早经历创业失败后,在共青团柳州青年发展部的推荐下,参与了不少培训和课程,学习经营模式和最新技术,他也认为:组织和机构提供的技能扶持和资源对接,更有利于他们强壮经营,获取融资。

近年来,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共识——小微企业的金融赋能和经营赋能、技能赋能是一体两面、双向促进的。平安普惠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在前述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就表示,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时有两大任务:第一,满足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适当性,提升其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实现金融赋能;第二,通过的资源禀赋,挖掘客户经营需求,提供咨询顾问、商机撮合、资源嫁接等增值服务,实现经营赋能,最终帮助小微企业提升自我生血、造血的能力。

这一路径也在被机构进行有特色的实践探索。度小满相关负责人透露,在给予免息类贷款支持的同时,也同步在平台搭建和人才培养上进行投入。2021年年底,度小满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推动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助力”项目已在福建古田县、陕西西乡县和重庆酉阳县三地落地,陆续搭建“可持续发展创新服务中心”,通过数字化产业服务平台,为农村的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有效支持。

此外,过去两年,通过和友成基金会合作,度小满也探索在贵州雷山县、湖南安化县开展了“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培训、研学、对接销售渠道、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了124名乡村产业带头人,其中超半数学员的项目得到改善,实现月均660元的增收,还带动了本地300多名村民增收。

而在此基础上,更多业态的普惠金融支持也亟待引入乡村。莫秀根向记者表示:普惠金融的内容不应该局限在信贷,而应该拓宽到保险、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理财等,鼓励这类金融机构进行创新,为乡村家庭和小微企业服务。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